近年来,咸阳市人社局按照“转移就业增岗、公益岗位增岗、扶贫基地增岗、社区工厂增岗,创业培训、创业服务、创业信贷、创业帮扶”的“四增四创”模式,打好组合拳,下足苦功夫,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就业增收。
劳务转移促进就业。采取定向招聘、校企对接、异地劳务协作等方式,积极搭建劳务合作平台,通过与江苏省昆山市、安徽省滁州市、福建省厦门市、广东省深圳市等地开展劳务对接活动、签订用工协议,不断扩大劳动力就业渠道。
依托“就业援助月”、“春风行动”、“春季攻推进会”等有利时机,开展就业政策宣传和岗位信推荐,集中推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。大力推进咸泰扶贫劳务协作,邀请泰州市优质企业,在北四县举办“咸阳泰州扶贫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”,帮助366名贫困群众实现就业脱贫。
针对全市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实际,以国有企业定点帮扶为纽带,按照“就业一人、脱贫一家”的原则,联合中银商务有限公司,面向北四县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,开展定向招聘工作,帮助“北四县”200多名贫困家庭大学生实现就业。截止目前,全市举办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800多场次,帮扶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达到16.7万人,切实提升了就业扶贫帮扶成效。
公益岗位保障就业。面对无法离乡、无业可扶、无力脱贫的“三无”贫困劳动力的现实就业困难,一方面,按照“就近上岗、一户一人”的原则,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,设立村级清扫保洁、治安巡逻、劳动保障信息收集等公益特岗,对有就业意愿的贫困群众进行兜底安置,对实现公益特岗就业的贫困人员,由就业专项资金承担每人每月600元岗位补贴,做到安置一个人,解放一群人,致富一家人。
另一方面,在行政事业单位和财政供养单位,积极征集服务性、辅助性就业岗位,面向贫困劳动力设立公益专岗,由用人单位按照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发放岗位工资,帮助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。目前为止,全市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10703人。
扶贫基地吸纳就业。针对部分贫困劳动力“走不出走不远”的实际情况,按照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的原则,充分发挥市域和县域农业产业优势,依托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示范基地和示范镇工程,科学运用政策激励,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、农民合作社、家庭农场、农业园区等新型经营主体,以“项目+基地+贫困户”的经营模式,通过吸贫入社、就业带动、股份合作、结对帮扶等方式,聘用不便于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,把贫困群众纳入产业化链条,搭上“致富快车”解决了部分贫困劳动力“走不出、走不远”的现实问题。目前为止,全市累计认定就业扶贫基地 122家,吸纳贫困劳动力1048人。
社区工厂稳定就业。鼓励各类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创业人员,合理利用便利资源,在移民搬迁社区或就近改造镇(街道)、村集体的老厂房、学校旧址、农家庭院、民居民宅等闲置土地、房屋,创办不同形式的农村社区工厂和“扶贫车间”。通过发放吸纳贫困劳动力一次性岗位补贴,给予生产经营场地租赁费、水电费补贴,享受创业担保货款财政贴息等优惠政策,引导社区工厂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。目前为止,全市建成厂房式、居家式、合作社式扶贫车间和社区工厂100余家,吸纳688名贫困人口就业。
技能培训推动就业。以帮助贫困劳动力就业为目标,创新培训模式,整合各类培训资源,实现“N校合一”,全力构建培训+就业的“一条龙”服务。把技能培训和就业扶贫相结合,为贫困劳动力精心定制了岗前培训、技能提升培训、实用技术培训等内容。把企业用工和贫困劳动力相结合,扎实开展“订单式、定向式、委托式”培训。
泾阳县依托弘耀职业培训学校,开展“送技能进村”活动,结合区域产业特点,在王庄村、龙泉公社、桥底村等村庄,组织102名贫困劳动力,参加手工编织、种植技术、养殖技术等专业技能培训,帮助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按照所学技能,分类加入产业合作社,实现就业。截止目前,全市2.4万名贫困劳动力通过技能培训,掌握了一技之长,提高了就业竟争力。
扶持创业带动就业。变“输血”式扶贫为“造血”式扶贫,借助各类媒体,面向贫困劳动力宣传创业政策、创业培训、创业项目、创业服务和创业贷款等信息,帮助贫困劳动力第一时间了解创业优惠政策。对有创业愿望和创业项目、具备一定创业能力的贫困劳动力,根据其创业需求,依托定点创业培训机构组织开展创业培训,充分发挥创业专家
志愿团、创业培训讲师团作用,落实创业跟踪服务,目前全市1241名贫困劳动力成功实现创业。以建设信用乡村为抓手,积极开展“无抵押、无担保、基准利率、财政贴息”的扶贫小额信贷,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带动贫困户就业的企业发展生产,着力解决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和创业缺资金的问题。